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飛龍在天-恐龍其實從未絕種過???


第三章演化課程終於來到了最終回
這部份也是老師最喜愛的部份
對於地球上眾多生物的好奇與重大地質事件的發生
都是曾經想要成為考古學家的我感到超級有趣的部份
也因為如此才對生物這門學科如此的投入

說真的自然科學博物館
對老師我喔 其實有深刻的意義呢
因為大學是念彰師大(就在彰化)
離台中超級近的
所以當然常常會騎著我的小50投奔台中繁華都市的懷抱
台中市也是老師我很喜歡的一個都市喔
不過就僅次於高雄(最愛高雄了)
那邊的環境很好氣候也很適宜
我要是沒有考上高雄市
可能現在就在荼毒台中的學生了 哈
台中有超多好玩的地方比如說好吃的逢甲夜市 一中街 東別(東海大學旁的夜市)
還有美術館的綠園道(超多特色餐廳)
這些都是老師大學時期常跟好姐妹一起去玩耍的地方(好有回憶的呢)
如果我們畢旅可以殺去台中玩吼
我一定High翻了

講了這麼多言歸正傳
重點是台中還有台灣很有名的自然科學博物館
老師的好朋友們超專業的有去當解說員喔
害我現在都好後悔沒有去喔

不過之前跟大家說過了猛瑪象特展
我就很捧場的去自然科學博物館認真觀賞囉!!!

所以咧
今天任務的重點是想請各小組來發表自己的『飛龍在天』辯辯辯
最近科學家利用DNA鑑定提出了顛覆過往演化推論的特別論點『鳥類其實是現今的恐龍』
請各組針對這個論點 提出小組的看法
當然可以駁斥也可以支持
但無論是認同與不認同
請各組提出證據與解釋 並說明各小組討論的結果

下週請各組交上 PPT 並做5分鐘的報告
下下週再請大家就認同(正方)與不認同(反方)來開個小小辯論party囉




本日套餐網址
開胃菜
http://kids.yam.com/why/article/article626.html

主菜
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a1f9a70b81da2aa20b81db900e

小甜點
http://omgbiology.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07.html


請大家開心享用囉!!!

8 則留言:

  1. 長毛象滅絕全球氣溫驟降 人類是元兇?
    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4/19/266ij.html

    回覆刪除
  2. 1.「始祖鳥」是鳥嗎?
    或許你認為這不該會是個問題,因為生物界對鳥的定義是非常簡單而明確的,凡是「有羽毛的恆溫動物」即是鳥,如果對今生生物來說,這顯然不會是個問題,但對始祖鳥來說,牠是否為恆溫動物?就頗值得討論了。
    始祖鳥生存於距今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晚侏羅紀時期,在那個恐龍橫行的年代,似烏鴉大小的始祖鳥實在算不上什麼起眼的角色,但牠卻是現在已知最早的「長著羽毛的動物」,這在演化上代表著某種特殊的義意,但算不算是最早的「鳥類」呢?仍有許多人抱持著保留的態度,因為牠除了長著羽毛以外,倒是看不出牠哪一點像是一隻「鳥」。牠長著長長的肉質嘴巴、滿口的利牙、拖著長長的尾巴(現存鳥類的尾椎骨都已癒合成為「尾綜骨」,如果我們在野外看到一隻尾巴很長的鳥,那是指牠的尾羽很長)、前肢有爪,怎麼看都不像鳥,所以始祖鳥到底該算是一種鳥,還是一種披著羽毛的恐龍?大家仍認知上的差距。事實上,在七例「被認為是」始祖鳥的化石中,有幾例缺乏羽毛印痕的化石還曾被誤判為其他小型恐龍達數十年,甚至有的至今還在爭論那到底是始祖鳥還是另一種小型恐龍的化石。
    既然我們以「有羽毛的恆溫動物」來做為「鳥」的認定標準,我們也都同意始祖鳥是長著羽毛,接下來就是「牠是否為恆溫動物」?其實我們很難判斷一個化石動物是否是恆溫動物,儘管古生物學家們嚐試從「巴氏管」的有無、腦容量的大小或從骨骼的結構上去歸納出恆溫動物的標準特徵,但畢竟那只是用現存物動的特徵來推論,任誰也無法斷言始祖鳥是恆溫動物;但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證明始祖鳥是一種變溫動物。
    始祖鳥真的是今生鳥類的祖先嗎?
    全世界的古生物學家就在各地卯起來猛挖,當然陸續也有一些收穫,尤其最近幾年海峽對岸更是挖出了一大堆中生代鳥類的化石,如孔子鳥、中國鳥、冀北鳥、遼寧鳥、甘肅鳥等一大堆聽都沒聽過的鳥,新化石出土的速度之快,連文獻都來不及刊載。
    這些新出土的鳥類化石標本中,孔子鳥、遼寧鳥與始祖鳥是同屬生活在侏羅紀時期,其他大多是生存於比侏羅紀略晚的白堊紀,這些中生代的化石鳥有些與始祖鳥同期,有些僅比始祖鳥略晚,卻明顯地比始祖鳥具有更多今生鳥類的特徵(遼寧鳥甚至被歸入今鳥亞綱),似乎不像是由始祖鳥演化而來。甚至還有另外一種更顛覆的說法,認為始祖鳥和鳥一點關係都沒有,牠只是另一種試圖朝空中發展的生物(就如同翼龍或蝙蝠),只是牠剛好也長著羽毛罷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名叫「原鳥(Protoavis)」的化石於1986年在美國德州出土,據說牠比始祖鳥還早7500萬年,也就是生存在三疊紀,據說牠比始祖鳥還擁有更多的鳥類特徵,不過很遺憾的是牠沒有羽毛印痕。如果「原鳥」真的是一隻鳥的話,那整個鳥類演化史大概就要重新寫過了。不過認同「原鳥」是鳥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古生物學家仍把它視為異端,認為那只是由一些爬蟲類的化石拼湊而成。原鳥至今仍未被古生物學界的主流派所接受(顯然不是只有KMT才有主流、非主流之分)。
    現今一般的的生物學家們把鳥綱分成古鳥亞綱(或叫蜥尾亞綱)和今鳥亞綱(扇尾亞綱)兩個亞綱,始祖鳥是屬於古鳥亞綱,而今鳥亞綱的起源僅能追溯到白堊紀晚期的黃昏鳥、魚鳥(近年中國中生代鳥類化石大量出土,遼寧鳥可能把今鳥亞綱的起源推至侏羅紀晚期,但其在演化上的定位仍未完全論定,我們留待以後再另文介紹)。So,基於「西瓜偎大邊」的基本國策,在這裡我們仍是必須把主流派的理論介紹給大家,那就是:始祖鳥是現在已知最早的鳥類,但牠似乎只是鳥類演化史上的一個旁支,而不是今 生鳥類的直接祖先。

    from:http://tw.myblog.yahoo.com/jw!peAhuj2DEQ3b3NOoN.MhwWk-/article?mid=21441

    回覆刪除
  3. 恐龍與"蜥形綱"和"鳥龍綱",簡單的說就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關係。就我所知上述兩綱,都歸類於恐龍
    再者,恐龍是分兩種綱的。主要是因為兩者的骨盤構造差異而有所差別。而現在不把鳥龍綱算入恐龍內,推測可能是要把鳥龍綱與蜥形綱作演化學上區別。有化石(使祖鳥等)顯示現在鳥類可能是由鳥龍綱演化而來的。而蜥形綱則演化成現今所知的鱷魚等。科學家可能打算將,這兩種生物的演化來源做區分。才會這麼寫。

    回覆刪除
  4. 部高度為1.5公尺。似提姆龍的化石有停止生長線,所以牠們可能有冬眠習性;雷利諾龍的化石沒有停
    止生長線,因此牠們可能在冬季依然活耀,沒有冬眠習性[90]。

    調節體溫行為
    某些恐龍的背部具有帆狀物,帆狀物由脊椎延伸出的神經棘所支撐,例如棘龍與豪勇龍。合弓綱的異
    齒龍也具有類似的帆狀物。這些帆狀物的功能可能有:
    * 調整帆狀物角度,吸收太陽的熱量。
    * 躲在陰影中,或將帆狀物調整至與太陽光平行,以降低體溫。
    但是,具有帆狀物與角板的恐龍僅佔少數,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恐龍的體溫調節方式。有理論假設,劍
    龍類的背部角板具有類似換熱器的體溫調節功能。劍龍類的角板的確分佈者血管,理論上可以吸收、
    散失熱量[91]。
    劍龍屬的體型大,這個理論可能成立;但其他的劍龍類,例如烏爾禾龍、沱江龍、釘狀龍,具有較小
    的角板,表面積也小,調節體溫的效率令人質疑。因此劍龍類的角板是否用作調節體溫使用,仍有爭
    議[92]。
    [編輯] 演化過程的爭議
    最早的恐龍已有某些會引起溫血動物爭議的特徵,尤其是直立的四肢。恐龍演化成溫血動物的最可能
    過程與原因有:
    * 恐龍的最近直系祖先-原始主龍類是冷血動物,而恐龍在很早的階段就已演化成溫血動物。這個
    理論顯示恐龍在少於2,000萬年內迅速演化成溫血動物。但哺乳類的祖先合弓綱演化成溫血動物的
    途徑,開始於二疊紀中期演化出次生顎[93],最後在侏羅紀中期演化出毛髮,過程至少是恐龍的兩
    倍以上。(目前已知最明確的最早毛髮證據是獺形狸尾獸,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約1億6400萬年
    前[94][95]。在195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三疊紀早期的犬齒獸類可能已具有毛髮,例如三尖叉齒獸
    [96][97]。但用來判斷毛髮所在的口鼻部小孔,在這些犬齒獸類身上很不明確;再者,少數現存爬
    行動物也有類似的小孔[98][99]。)
    * 恐龍的最近直系祖先-原始主龍類是接近溫血的動物,恐龍再依根據此而演化至溫血動物。這個
    理論有兩個問題:第一,主龍類的早期演化過程仍不清楚,早三疊紀已發現大量的主龍類,但晚
    二疊紀的主龍類目前只發現主龍與原龍兩個物種;第二,鱷魚的演化出現稍早於恐龍,也是目前
    僅次於鳥類的恐龍近親,但鱷魚卻是冷血動物。
    現代鱷魚是冷血動物,但擁有一些與溫血動物相關的特徵,因為牠們的促進氧氣供給方式[100]:
    * 2個心室與2個心房。哺乳類與鳥類也有2個心室與2個心房。非鱷魚的爬行動物的心臟有3個心房
    心室,這樣比較沒有效率,因為這樣會將含氧血液與缺氧血液混合在一起,因此會將部份缺氧血
    液送至身體各處,而非送到肺臟。現代鱷魚雖然擁有四腔室心臟,但與身體相比比例較小,並且
    與現代哺乳類與鳥類相比,血壓較低。牠們也擁有分導管,可讓牠們位在水面下時,以三腔室心
    臟運作,以儲存氧氣[101]。
    * 橫隔膜,可協助呼吸。
    * 次生顎,可允許動物在進食時可以同時呼吸。
    * 肝瓣,是肺臟的呼吸推動裝置。與哺乳類與鳥類的肺臟推動裝置不同,但根據某些研究人員宣稱
    ,較為類似某些恐龍[20][22]。
    在1980年代晚期,有些科學家提出鱷魚最初為活耀、溫血的掠食者,而牠們的主龍類祖先也是溫血動
    物[76][100]。研究顯示鱷魚的胚胎具有四腔室心臟,成長後改變為三腔室心臟,以適應水中環境。這些研
    究人員根據胚胎重演律,牠們提出最初的鱷魚具有四腔室心臟,因此牠們為溫血動物,而後來的鱷魚
    發展出旁管,重新成為冷血動物,以及水底中的伏擊掠食動物[102][103]。
    近年,科學家研究主龍類的骨頭結構與成長率的關係,提出早期的主龍類有相當高的代謝率,而三疊
    紀的鱷魚祖先的代謝率下降,回覆成典型的爬行動物代謝率[65]。
    如果最初的鱷魚、以及其他的鑲嵌踝類主龍都是溫血動物,主龍類與哺乳類演化至溫血動物的所需時
    間相當接近。這樣可以解決一些演化的謎題:
    * 最早期的鱷類,例如陸鱷,是種纖細、長腿的陸地掠食動物,生活方式可能相當活躍,這樣需要
    非常快速的新陳代謝。
    * 其他的鑲嵌踝類主龍似乎擁有直立的四肢,例如勞氏鱷目。直立的四肢有益於活躍的動物,可讓
    牠們快速運動時,可以同時呼吸;但不利於緩慢的動物,因為身體站立或趴下時將消耗能量[104]

    回覆刪除
  5. 這些都是恐龍滅絕的可能性:

    恐龍消失的原因不是有火山爆發,天氣變化,隕石,植物沒吸收太陽光,沒食物吃而互相殘殺

    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和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就不斷取而食之。真的是如此嗎??我也不知道說。

    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但現在最多人認同的說法是「隕石碰撞說」和「彗星碰撞說」。

    回覆刪除
  6. 鳥的前身是爬蟲類,後來演化成我們所謂的始祖鳥。但始祖鳥仍不屬於鳥,除了羽毛、翅膀之外,其他所有構造都與爬蟲類一樣。
    始祖鳥是恐龍時代的生物,所以大部份人會以為牠的體型很大,其實,牠只有烏鴉般大小。始祖鳥和現代鳥的差別有以下幾點:

    (A)有爪子:由始祖鳥的化石來看,牠所謂的翅膀前端關節有兩個爪子,牠不能飛,只能像現代飛鼠一樣滑翔,而那兩個爪子可以幫牠爬到樹上再向下跳。

    (B)有牙齒

    (C)頭蓋骨的差異:當我們在吃雞鴨時,會發現牠們的頭蓋骨是一整塊的。而早期的始祖鳥牠的頭蓋骨則是由很多小塊的小骨組成的頭骨片。因為始祖鳥不會飛只會滑翔,一旦牠不小心撞到樹枝等物體時,由於衝擊力較小,頭骨碎掉的機會也較小。

    (D)古代鳥的頸椎是不靈活的,我們可以想像一隻蜥蜴的頭能轉動的角度是非常小的。所以同樣為爬蟲類的始祖鳥牠無法整理背部及腹部的羽毛,以致於很多時候牠的羽毛是開叉零亂的。

    (E)古代鳥的骨骼是密實的,尾巴類似孔雀又長又大不利於飛行。

    參考資料

    http://studentclub.tku.edu.tw/~twbs/newpage112.htm

    之前剛看了貓頭鷹出版的「始祖鳥、羽毛與鳥類飛行之謎」
    (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779)
    很值得參考~始祖鳥和今天的鳥類的確不同~不過它是爬蟲類演化到鳥類的「中間環節」毫無疑問~
    科學家相信,始祖鳥在演化上與細顎龍有極近的親緣關係,均是由恐龍家族中的一支演化而來。始祖鳥化石的發現,使我們確知鳥類是由屬於爬行動物的恐龍演化而來,在演化關係的推衍上極具意義。但是,始祖鳥的特徵和近代的鳥仍有許多差距,根據其它的化石證據推論,始祖鳥可能不是直接演化為鳥類的始祖,而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旁支(見演化樹圖)。現在科學家已傾向將『鳥』這一家族歸於恐龍這一大族群中,認為鳥類是由恐龍獸足亞綱中,體型較小、構造似鳥的一些恐龍演化而來。
    始祖鳥的鳥類特徵包括有羽毛、前肢延長成翼狀等。保留的爬蟲類特徵則是上、下顎都有牙齒,尾椎20枚,無胸骨,前肢末端有三隻細長、分叉、帶爪的指。因為始祖鳥沒有很大的胸骨突起以附著大塊的飛行肌肉,過去科學家根據這一點普遍認為始祖鳥不會飛行只能滑翔,但近來有科學家注意到牠們的鎖骨比現今體型與牠相當的鳥類更突出且粗壯,推測它可能可以代替胸骨作為連接前肢主要飛行肌肉的著力點。加上牠們的羽毛羽軸左右不對稱,覆羽的排列方式也和現代能飛行的鳥類幾無差異,具有空氣動力學上的優勢。
    因此有人推測始祖鳥已可以進行緩慢而穩定的飛行,唯因身體笨重,無法展現太多的飛行技巧。

    (http://www.nmns.edu.tw/New/Education/ActivitySheet/pre-unit04/g-p10.htm)

    這個網站更詳細~

    回覆刪除
  7. 恐龍家族簡介至此,我們這篇要介紹的還是始祖鳥。雖然在生物界已普遍認為始祖鳥不是今生鳥類的直接祖先,不過牠似乎還是和今生鳥類有著相當的曖昧關係,對於這種最早的鳥類由何而來大家還是頗感興趣,前面說過,始祖鳥長得實在像細顎龍,所以不免有人會認為牠是由細顎龍這類的空骨龍類恐龍所演化而來,甚至有一位古生物學家就直接說:「恐龍並未滅絕,只是牠現在叫做鳥類。」也就是說他認為鳥類就是由恐龍演化而來。不過這種說法也受到很多質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很像始祖鳥的空骨龍類出現的年代都與始祖鳥同期或較為晚期,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指稱一種生物源自比牠晚的生物。當然在其他骨骼上的特徵也有許多值得爭議的地方,譬如始祖鳥有飛行時可用來支撐翅膀的鎖骨,恐龍則沒有,但更早期的某些槽齒類卻也有鎖骨,所以認為鳥類與恐龍早在槽齒類時期就已分道揚鏢,只能算是表親,而非恐龍的直系卑親屬;也有人認為鳥類的某些骨骼特徵類似鱷魚而認為鳥類應源自原鱷目。如果我們把前面所提到的「原鳥」也列入考慮,那就更有趣了。雖然後來有人找到一些具有鎖骨的空骨龍類恐龍,但仍是那個老問題,時序不對,於是只能假設「始祖鳥是由某一種尚未發現的早期空骨龍類恐龍演化而來」至少這是比較主流的說法。

    回覆刪除
  8. (http://www.nmns.edu.tw/New/Education/ActivitySheet/pre-unit04/g-p10.htm)
    這個網站是壞掉的蔡~

    回覆刪除